名家觀點:回歸草飼Back to Pasture的綠色風潮
牛,天生是以草為主食的反芻動物,它有四個胃袋,可將吃進去的高纖維牧草反覆咀嚼消化,以吸收其中天然養分。長久以來,人們讓牛群在廣闊的草地上自由自在地活動、進食,吃新鮮純淨的天然牧草茁壯長大,這種天人合一的飼育方法,生產出來的牛肉便是『草飼牛肉』。
所謂「穀飼牛肉」,則是畜牧業者在六十多年前衍生出的另一套飼育方法,即將牛隻集約飼養在牛棚內、限制其行動以進行肥育,並餵食以玉米為主的穀類飼料及人工輔助品,藉此讓牛隻快速增重、油花分布更佳,更有風味;同時牛隻改以此法飼育後,原本需要飼養兩至三年才能達到五百多公斤的屠宰標準重量,縮短到只需十四到十六個月就能達成。
但根據美國柏克萊大學新聞學教授麥可波倫Michael Pollan的著作《雜食者的兩難:速食、有機和野生食物的自然史The Omnivore's Dilemma 》指出,原本吃草的牛隻,改以穀飼肥育後,可能導致以下幾個問題:
- 吃草的牛,胃的酸鹼值本是中性,但被密集餵食玉米後的牛隻,腸胃道環境開始改變(變酸性),因而牛隻易出現免役系統減弱或心絞痛等徵兆,也易受各種疾病侵襲,導致畜牧業者必須在飼料中加入藥物﹙如抗生素﹚來維護牛隻健康。
- 牛隻攝取抗生素來增加抵抗力,但有些細菌未被殺死,還演化成具抗藥性的超級病菌,例如足以致命的出血性大腸桿菌O157:H7,即被發現存在於牛隻體內,雖對牛隻無影響,但它很可能附著在牛肉產品上,或遭牛隻排出而污染環境,導致疾病的衍生。
- 牛隻藉由玉米等人工飼料來達到快速肥育的目的,但這種牛肉容易含有過多的飽和脂肪酸,而人體健康所需的非飽和脂肪酸,所含比例卻極有限。
- 養殖業者過去除了餵食玉米,還大量餵食動物性蛋白質(如牛骨粉或羽毛粉)以快速肥育牛隻,科學家發現,這種餵養方式很可能就是導致「牛海綿狀腦病BSE」﹙狂牛症﹚發生傳染的原因之一。
由於「穀飼」而衍生的種種問題,導致愈來愈多消費者,開始關注牛肉的品質與安全性,更不乏米其林三星名廚或國際級頂級餐廳,端出重金指名採購最天然純淨的肉品;義大利源起的慢食Slow Food食尚,更積極推廣「符合自然律」所生產的食材與肉品。
另一方面,根據美國著名調查報導記者、暢銷書《完美草飼主義Pasture Perfect》作者喬伊羅賓森Jo Robinson調查,從1990年末期開始,美加地區畜牧業已興起「回歸草飼 Back to Pasture」的風潮,也就是畜牧/養殖業者重新以草飼/放牧的形式來飼育家畜家禽,並不再使用穀類、人工飼料或添加物來肥育動物,轉而研究培植更營養優質的牧草,讓動物能回歸天性,自由快樂地成長茁莊。Jo Robinson指出,這股草飼風潮最重要的訴求是,能讓消費者買到更健康、更營養而無害的肉品,同時又能兼顧環保與動物福祉的訴求;草飼肉品也成為美加地區最具商業潛力的綠色商品之一。
* 繼續閱讀:十個你不知道的草飼牛知識 、圈養穀飼牛與天然草飼牛的不同
若您對於紐西蘭牛肉有任何的疑問,也歡迎您到常見問題集(FAQ)閱讀相關資訊,也歡迎您發問丶與紐西蘭肉品局交流。